四川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正快速布局

时间:2018-05-27 来源:本站 编辑:admin

日前,省住建厅印发《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据测算,届时我省装配式建筑施工面积将数倍增长,预计超过5000万平方米的建筑使用预制构件,产值逾千亿。

  巨大市场需求推动下,我省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正快速布局。然而受政策标准制约,生产企业只能为项目“点对点”供货。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观布局

  已有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数十家

  49日下午,成都建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青白江预制构件生产基地,两条全自动流水生产线隆隆作响,巨大的模台边,三名工人正在将一块刚“出炉”的混凝土预制叠合板吊装到转运车上,“这批构件要送往两个房地产项目上,要得急。”构件厂厂长高生阳说。

  青白江这处基地一共三条生产线,每24小时就能出炉一批混凝土预制构件,年产能可满足15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需求,是目前我省产能最大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基地。

  “公司又在泸州建设了一处构件生产基地,目前已开始平场。”高生阳透露。

  “今年10月份就要竣工,工期很紧。”410日下午,广元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投资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已开始搭建厂房,项目经理郭鹏正安排工人组装主体结构,“我们有两条混凝土构件生产线和一条钢筋制作生产线,预制构件年产能10万立方米。”

  在泸州纳溪区,兴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当地首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最近完成了第一条生产线的试生产。“一共布局了6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后,每年能满足12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兴泸远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俊霖告诉记者。

  目前,我省已建成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11家,年产能175万立方米;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14家,年产能80.5万吨。“未来还要培育50个科研、生产、应用的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透露。

  看生产

  忙闲不均,产能普遍利用不足

  快速布局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是否意味着已建成的基地正“开足马力”生产呢?现实给出了否定答案。

  “4月份构件生产排产计划约3000立方米,预计产量只有今年1月份生产高峰时的四分之一。”9日下午,面对只有一半左右工人在岗的生产线,高生阳对记者解释道,“预制构件按合同定制化生产,受项目设计、开工等影响较大,生产组织忙闲不均的情况很明显。”

  “扩容”后年产能达20万立方米的成都建工青白江预制构件生产基地,2017年首次实现月度满负荷生产,达到年产量的设计产能。一个月多则生产1.5万立方米,少则不到2000立方米,“闲时生产线上工人都没得几个。”

  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天府新区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出现。该基地共有5条生产线,设计年产能20万立方米,最多时一个月生产了1.3万立方米混凝土预制构件,最少只有3000立方米。“2017年产量2万立方米,只有设计产能的十分之一。”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戴军告诉记者。

  “这个月预计要生产1万多吨装配式钢构件,最近都在加班。”410日下午,面对新签订的邻水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订单,四川汉驭空间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华松了一口气。为了避免生产线产能闲置,钢构装配式和普通钢构的活儿都接,2017年装配式钢构件产量和产能才刚刚持平。

  “产量周期波动大,是装配式建筑受项目主导的表现。”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瀑认为,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企业只能为项目“点对点”供货,导致企业难以平衡全年产能,时断时续。“项目主导不仅容易导致产能浪费,也容易导致生产基地布局集中化,恶化未来市场竞争环境。”

  谈对策

  早日将预制构件生产标准化

  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建筑师佘龙认为,受劳动力短缺和环保压力影响,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未来趋势,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建议构件生产企业依托具有工程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抱团发展。

  最近几天,高生阳正在编制预制楼梯产品册,内含近两年成都建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为各个项目生产的上百种型号的预制楼梯,他想借此游说设计单位和政府部门——早日将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标准化。

  “构件标准化生产,是推动装配式建筑产品从‘企业库’升级到‘行业库’的关键。”张瀑表示,目前装配式建筑构件受现行建筑施工管理方式局限,无法以“工业化产品”的身份流向市场,导致生产企业过度依赖单个项目,难以释放全部产能。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制定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管理和使用验收标准,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施工监理制度。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也可加大构件型号标准的制定,改变预制构件“各行其道”的现状,让预制构件可以在整个市场上流通。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