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姚勇丨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探索行业发展新路径
时间:2021-12-21 来源:本站 编辑:admin
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探索行业发展新路径
——访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姚勇
个人简介:
姚勇,男,1972年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先后在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获得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绿色建筑、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新型结构体系及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作品:
近年来,承担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地方标准、规范编制10余部,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潜心钻研 致力做学术上的先行者
和许多搞学术研究的老师一样,姚勇为人谦和、知识面广、逻辑思维强,总是在认真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的办法。自1994年本科毕业后,姚勇就职于西南科技大学,从教二十余年,这一路上他经历了多重身份的转变,从硕士到博士、从助教到教授、从普通老师到管理(服务)岗位(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同样地,姚勇也见证了学校多年的快速发展,西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秉承“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色,现设有16个学院(部),姚勇所在的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该学院依托“行业协会(学会)实施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既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又与行业进行了深度联络。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本科毕业后,姚勇继续深造,在硕士阶段攻读了岩土工程,在博士阶段攻读了隧道工程。“选择三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主要与我工作有一定的关联。在建筑工程上主要关注的是上部结构,工作中感觉要加强地基基础方面的学习,所以在岩土工程专业上进行了深造,研究领域是地基基础;后面考虑到将上部结构-地基基础-下部结构形成一体,在读博时选择了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地下结构”姚勇谈到。也正基于这一系统的学习,使姚勇掌握了系统思维。
作为一名学术爱好者,姚勇的业余时间都是在阅读中度过,主要是了解最新资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研究领域上,姚勇将重心放在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新型结构体系及材料上,其代表作品有:在隧道方面共同出版过《公路小净距隧道》;在材料、力学方面出版过《非均质多相脆性材料的动力学特性与数值建模技术》;在轻钢结构方面共同出版过《多层超薄壁冷弯型钢结构房屋体系》;在防灾减灾方面共同出版过《防灾减灾措施研究》。参与项目“双洞小净距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房屋建筑震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冷弯薄壁型钢房屋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专家鉴定。
产教融合 立足行业现状谋求破题
结合姚勇工作特性和行业热点,小编整理了以下几个问题,姚勇根据自身实际经验进行了解答。
Q:你认为当前我国钢结构建筑相较发达国家还存在哪些问题?应怎么解决?
A:人们接受观念问题,在普遍的认知中钢结构造价要贵一些,但这仅是一次性投入来讲,如从全生命周期、回收利用、国家战略等来讲,确实是重要发展方向值得推广。其次钢结构材料耐久性、耐火性问题也是影响推广的重要原因。另外现场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误差、高温焊接等均在结构内产生二次应力,对结构产生影响还不能准确评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创新。
Q: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如何科学培养,是很多建筑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你拥有20余年从教经验,你认为当前装配式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有什么建议?
A:当前,装配式建筑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缺乏的矛盾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对装配式人才培养是新设专业或仅仅是建造方式的改变而增设课程存在不同看法,如何制定培养方案、达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师资队伍缺乏,教师自己不会,参与积极性不高;课程体系不健全,在有限的学时下,如何组织教学;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实训平台等也需要完善规范等。
建议首先要在绿色、创新发展理念下树立“三全”思维,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全员参与,尤其全员参与要做到“政府想做、企业能做、群众想要”。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根据行业需求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虚拟仿真信息化实训中心建设,加强设计实训软件和实操沙盘建设等。
Q:四川作为地震多发地区,房屋建筑的抗震性以及震后重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心的。你发表的论文《房屋建筑震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曾荣获2012年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作为该领域的专家,能否简单谈一谈应该怎样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和灾后重建技术?
A:目前装配式建筑设计多数采用等同现浇的理念,部品部件在工厂进行制作,质量容易得到保证,关键是解决好现场的连接节点,实现等同现浇的目的,在连接材料研发、新型结构体系研发、施工质量保障、如何检测监测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也有可能在设计理念方面就需要挑战传统的思维。
Q:装配式建筑市场日益升温,特别是安置房项目、保障房项目、人才公寓等政府投资性项目装配率较高,但市场占有额较大的商品房市场占比不高以及工程造价的差异性成本较传统现浇建造方式成本升高。如何一步一步找到突破口,进一步优化装配式建筑各个环节从而降低造价?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明确指出: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九个方面,三十七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BIM技术,该变传统的信息传递路径,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如EPC,改变传统的项目组织管理方式等。
Q:作为学院院长和导师,你有什么经验或做法可以分享给当下奋斗在考研、考博的年青一代?
A:人要成才、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坚持加忠诚。忠诚这儿讲的是家国情怀,借用了普京总统的一句名言“缺乏忠诚,能力将一文不值”。说三点大家共勉:立大志、谋大局、结硕果;善学习、勤思考、重行动;淡名利、守诚信、葆初心。(文/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