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工:成都空港产业服务区建设项目

时间:2024-07-25 来源:本站 编辑:admin

 

成都建工成都空港产业服务区建设项目

运用智能建造思维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

成都空港产业服务区建设项目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入选成都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项目位于成都双流国际空港商务区,双流机场北侧,总建筑面积约30万㎡,造价约14.73亿元,由1号楼国际会议中心,2、3、4号楼办公楼,5、6号楼酒店,7、8、9、10号楼独栋商业用房组成。

(一)基坑大  基础杂

本工程深基坑面积大,净用地面积约9万㎡,基坑周长约1190m,挖深约5.5~11m,围护类型多,安全风险大;地基与基础类型繁多,其中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共计5998根,其间距要求高,抗浮锚杆共计12230根,全区满设,分区复杂,大直径灌注桩共计245根,单桩承载力大。

(二)体系繁  施工难

本工程国际会议中心由正交桁架、屋面网架、楼层桁架、跨层桁架、吊挂桁架、悬挑钢结构、钢连廊、梭形钢结构、回字形核心筒等九大结构体系组成,结构体系复杂,施工难度大。

(三)走道长  机房多

本工程地下室走道狭长,宽窄不一致,机电系统管线复杂,净高要求高;设备房数量多(367间),合理布局是本工程重难点。

2.jpg

(四)折幕墙  大面板本工程国际会议中心东、西、北侧及内庭为每块幕墙大小、角度都不一样的渐变折线形玻璃幕墙,幕墙形式复杂多变,定位放样精度要求高;南侧为最大达4.5m*2.2m的超大弧形玻璃幕墙,厚度较厚,重量较大,超大面板吊装难度大。

 

(一)全专业BIM技术应用与创新

本工程通过全专业BIM技术应用与创新,发现碰撞检查问题250余项,基于BIM技术提出图纸会审问题741条,深化出图1400多张,开展施工模拟50余次,进行三维交底249次。

3.jpg

BIM技术应用

开展BIM+智能图纸会审、BIM+数字化加工、BIM+虚拟预拼装、BIM+VR安全体验、 BIM+自动检测报警系统、 BIM+3D打印、 BIM+全景机房等创新与拓展应用。

 5.jpg

  BIM+虚拟预拼装

 

(二)数字化管理为大型城市会议综合体建筑综合管理提质增效

本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分包多,综合管理难度大,通过采用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将BIM、智能设备和智慧工地互相关联,进行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施工。为有效利用数字项目平台,在项目东南角位置打造“智慧建造·科技中心”,是集“智慧工地,智能建造,科技创新,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全维度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展示指挥中心。

(三)超大面积地下室基坑复杂基础施工智能建造应用

由于本工程基坑面积超大,支护类型多而复杂,安全风险大,若不解决夏雨季节地下室降排水问题,极易产生安全隐患。本项目针对超大面积地下室基坑内部排水不畅、渗水破坏等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在超大面积基坑内部后浇带位置上集中布置降水井,采用智能降水监测设备对降水井进行监测,并将基坑内外收集的降水通过智能水循环利用设备及智能净水设备二次净化后用于施工、生活、绿化、消防、智能喷淋和智能雾炮等,本技术有效地节约人工抽排或降水费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符合环境保护及绿色施工理念。

本工程基于BIM模型开展基础与地下室阶段的施工模拟:先施工大直径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桩,同时全区满设的抗浮锚杆错开该部位,立面上从负二层至负一层,平面上从国际会议中心-办公-酒店-商业的顺序展开流水施工。通过施工模拟,提前发现了施工组织中存在的各种基础施工时间组织碰撞的问题,节约工期。且地基与基础各节点做法参照图纸、方案、工法等,将其通过BIM技术进行整合,创建出综合质量样板模型,针对性地对工长及工人开展三维交底,保证施工质量。经检测验收,本工程245根大直径灌注桩桩体完整性、强度、直径等全部满足设计要求;5998根高压旋喷桩,桩位定位准确,间距均匀一致;12230根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四)国际会议中心钢结构全流程智能建造应用

1.数字设计

基于BIM技术开展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建立设计标准化族库和特殊工程族库,利用族库快速建模,进行模型拼接,最后导出主体图纸,节点详图套用现有通用图集,特殊节点进行参数化建模导图。

2.数字深化

综合考虑本工程特点、工厂制造和现场安装能力、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等内容,基于设计模型和图纸进行节点深化设计、预留孔洞及预埋件设计、专业协调等深化设计工作。

 10.jpg

 跨层桁架节点深化及出图

 

3.智能生产

基于深化设计模型创建钢结构预制构件加工模型;基于材料采购计划提取模型工程量,基于加工模型生成材料清单和排版图,利用加工模型导出的信息数据对接数字化生产设备完成数字化生产加工。

 11.jpg

  箱型钢构件智能加工视频截图

 

4.数字运输

基于钢结构智能化协同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二维码技术,在项目整个过程中,多成员共享多目标的各种信息能够充分有效流通,能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各种资源,以达到协同运输管理的目的。

5.智能施工

本工程完成项目协同平台的搭建,各参建单位在协同平台中开展技术、质量、安全、进度管理工作,共享项目信息和进展,及时沟通、高效协同。利用模型关联施工进度计划,在施工前对建造过程进行施工模拟,指导方案编制和施工。

6.智慧运维

根据运营维护要求及实际情况及时对模型进行修改及更新,在设备设施上使用二维码、RFID等技术,关联设施设备相关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信息并实现现场设备设施在模型中的检索和定位。

(五)大型复杂机电安装工程数字化管综平衡、预制安装综合应用

1.数字化管综平衡

本工程机电安装各分部工程系统设计复杂,地下室建筑面积约10万㎡,走道空间狭窄,管线密集,水管27.5万m,风管14.5万㎡,桥架4万m;地下室设备机房众多,共有193间,其中高、低压变配电房及发电机房14间、消防控制室及智能化弱电网络机房7间、强、弱电进线间40间、生活、消防、空调设备房41间、通风及防排烟设备房91间。

通过BIM技术、3D打印技术、智能翻管技术等对地下室车库、公区走道、设备房等管线密集的地方进行综合管网、设备平衡设计,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管综间距,支吊架空间,阀门安装空间,管道保温、风管防火板、支吊架能否安装固定,净高能否满足要求,设备房内通行能力,组织排水能力等施工因素。深化设计后既要满足施工需要、功能需求,也满足美观需求。

 16.jpg

  BIM智能翻管应用

2.智能化预制安装

本工程机电管线密集、复杂,装饰净高要求高,机电设备机房及设备种类众多且分散,安装工期紧、要求高。为有效保证建设工期,保证施工质量,通过各专业协调、配合,基于BIM数据库建立各专业模型后,导出综合支吊架、管网组对分解、设备泵组模块化生产深化数据,通过现场工厂化智能预制加工提前进行综合支吊架、管网、模块化泵组的智能化集中生产。

17.jpg

  机电工厂化智能预制加工、安装流程

 

(六)异形玻璃幕墙施工智能建造应用

1.数字化CAM加工

本工程幕墙体量大、系统繁多,通过Rhino+GH程序代码进行参数化建模,可以实现对幕墙的快速调整和修改,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使用定制的GH程序代码,将精度达到LOD450的深化模型,输出加工模型(STP格式),CAM加工设备读取模型并生成相应的加工程序,进行数字化加工,从而避免传统制图、加工的误差和不准确性。

 19.jpg

   数字化CAM加工流程

 

2.渐变折线玻璃幕墙施工

建立折线系统表皮模型,通过BIM模型分析,折线幕墙角度渐变,共有110种角度,优化角度类型从而达到优化幕墙板块。使用建立的高精度模型,通过GH程序自动统计工程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BIM模型进行构件拆分组合,进行三维展示交底,降低安装难度。对折线幕墙系统安装方案进行施工模拟,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七)智能设备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建造水平

1.智能环境监测

 21.jpg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2.智能AI监控

 22.jpg

   智能AI监控流程

 

3.塔机安全智能监测

 23.jpg

   塔机功效分析、记录有存

 

4.卸料平台智能监测

 24.jpg

   卸料平台智能监测报警

 

5.智能防水焊接机器人


   智能防水焊接机器人焊接施工

6.智能钢筋弯箍机

 26.jpg

   智能钢筋加工

 

7.智能实测实量

 27.jpg

  智能实测实量流程

 

 

(一)企业级应用成效

1.实现对项目可视化、精细化管控。

企业实时掌控项目情况,关键里程碑节点延期即时预警,期间计划快速审核,末位计划落地情况BIM模型直观呈现。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降低风险。

重大风险源确保标准管理动作落地,管理留痕有迹可循;日常隐患确保管理闭环,及时销项,不给质量安全问题可乘之机。

3.确保策划、实施一体化。

企业组织策划,管理部门、项目部及外部单位共同参与实施,从策划到实施协同一体化,确保施工的高效。

(二)项目级应用成效

1.技术管理一体化。

变更与图纸协同查看,提升效率,减少返工;三维可视化交底,保障对作业人员交底传达到位,减少手工错误;人材机数据随进度呈现,辅助施组优化。

2.质安评价数据化。

通过记录的质量安全问题数据,从问题类型、出现频次、整改及时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打分,提升管理人员配合程度,提高人员管理能力。

3.生产管控高效化。

BIM+生产管理协同快速生成生产周报,对人、材、机、质量、安全等生产要素一周情况快速统计,帮助生产例会召开,提高管理效能。

(三)获奖情况

本工程共获得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软件著作权4件、省级工法9项、省级QC成果4项,发表论文4篇。荣获2022年度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典型案例(智能建造类)、第八届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一类(项目级)、第十二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施工组一等奖、全国“安康杯”竞赛(中建协系统四川赛区)一等奖、四川省2022年度建设工程BIM应用大赛一等奖(房建单项组)、成都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等荣誉。承办国家、省、市三级观摩活动(累计1600人到场观摩)。(贾鹏坤 冯宇)